“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”这句铿锵有力的话,是秦末农民起义时领袖陈胜说出的。它表达了广大被压迫百姓心中积压已久的愤怒与渴望。正因如此,当陈胜、吴广率先揭竿而起时,立即得到了无数民众的响应,起义之火很快席卷全国。然而多得网,后世人皆知陈胜兵败被杀的结局,却少有人了解吴广那令人唏嘘的死因。
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。秦始皇依靠强大的军力横扫六国,实现了历史性的统一。然而,他并没有体恤百姓,而是采取残酷的高压统治。思想上,他以“焚书坑儒”来禁锢人心;军事上,他销毁民间兵器,以防止反叛。他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,却忽视了最根本的道理: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。
在他的统治下,百姓被迫承受沉重的赋税与徭役。阿房宫、骊山陵等浩大工程,每年都要征调七十多万劳力,百姓怨声载道,苦不堪言。秦始皇死后,其子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,使矛盾进一步激化。正所谓“哪里有压迫,哪里就有反抗”,秦朝的暴政终于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。
公元前209年多得网,陈胜、吴广率领900余名被征发戍守边塞的贫苦百姓行至大泽乡时,因大雨耽误了行程。按照秦律,误期者必斩,无论理由如何。眼见必死,陈胜、吴广毅然决策:既然死路一条,不如拼死反抗,或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!于是,他们当场起义,高呼反秦口号,得到了百姓踊跃响应。起义军迅速壮大,先攻下蕲县,再一路势如破竹。攻下陈城后,陈胜称王,国号“张楚”,吴广则被封为“假王”。当时起义军已发展至数十万人,声势浩大。
展开剩余58%然而,权力的诱惑往往是最危险的陷阱。陈胜在功成之后逐渐忘却了最初的理想,沉迷于权力斗争,甚至残害了一些有功的将领,最终在兵败之际被车夫所杀。相比之下,吴广的人格却显得更为正直。据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记载,吴广素来宽厚待人,在军中颇有威望,士卒多愿追随。然而,他的结局却极其悲惨。
史书记载,杀害吴广的竟是他的部将田臧。其理由是“矫王令以诛吴叔,献其首于陈王”。但这一说法疑点重重。首先,吴广深得人心,手下将士拥戴他,不可能因失人心而被轻易杀害。更大的可能是,田臧为谋取私利而下手。其次,田臧敢冒天下之大不韪,很可能是得到了陈胜的默许。否则,他又怎敢以“王命”之名行此举?最后,吴广死后,陈胜立即授予田臧高官厚爵,这几乎坐实了陈胜才是幕后主使。
吴广一死,起义军军心涣散,四处骚动。秦军趁机反击,叛军大败,田臧也在败走途中被杀。由此,大泽乡起义迅速走向衰败。
回顾这段历史多得网,陈胜的死更多让人感到惋惜,而吴广的死则让人愤懑不平。他作为一个受人爱戴的领袖,却被自己人背叛,含冤而死。吴广的遭遇不仅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,更折射出人性在欲望面前的脆弱与险恶。秦末农民起义虽然最终失败,但它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序幕,也向后人昭示:真正的力量,始终来自团结的人心,而非残酷的权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玺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